“那中的倒影又问:‘天地间变化莫测,你可知,何为恒常之理?’。张姓书生沉思片刻,答曰:‘虽天地变化,但人应以‘仁义’为本,持中庸之心。恒常之理不在于天地的变化,而在于对心理想的守’。”
“最后,那倒影问:‘人生之于世,岂可不问其本之义?你可知,生命之真义何在?’。张姓书生陷深思,枯坐井边,待天边微光初现,方才颤声答:‘古人云:‘知命者不忧,达观者无愁。’以修齐家治国平天为己任,方能求得生命之真义’。说罢,书生面颊两行浊泪,叹:‘我读书三十余年,竟未曾领悟此等简单之理。昔日仅知苦读书,终究不过为考取功名、争名夺利罢了!若此乃所求,岂能有所成就?’。张姓书生此时也没了求死的念,而是重振神,不再打算继续执着于考试了。”
窗外事,一心只想考取功名,光宗耀祖。为赴考场,他变卖家财,连亡母遗留的手镯也换作了盘缠。然天不遂人愿,他的运始终不佳。第一次童试途中,他不幸被蹄踏伤右脚,只得留医。第二次童试,遇山崩阻路,绕远而行,又错失了良机。第三次虽提前抵达,却误了不洁之,考场中腹痛难忍,终弃考。第四次,他无灾无难,唯独考中了未曾学过的难题,仍是落榜。如此反复,他在童试的路上跌跌撞撞,十余次均未有所得。岁月逝,十余年光阴转瞬即逝,他的孩已到学年纪,而张姓书生仍每日闭门苦读,家中生计全靠妻织布维持。”
“忽然,中倒影开:‘你已回答我三问,我亦可答你一问。我无所不知,你心中有所疑惑,尽可问之’。张姓书生苦笑:‘若如此,我是否会中榜首呢?’,中倒影:‘你将来必中举’。然而还未等他详细问,天边初升之日已至,中的倒影也变得模糊了。自那以后,张姓书生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,他不再夜以继日闭门苦读,而是门谋生,助妻共维生
“他放手中翻得破旧的书卷,冲门外,仰望明月,悲愤地喊:‘苍天啊,你为何如此不公?生于权贵之家的人天生便享荣华富贵,豪门的弟一生来便有享不尽的家财。我寒窗苦读数十载,却连妻儿的温饱都无法保证,难我的努力真的毫无意义吗?若真是如此,还不如一死了之!到了地府,我定要问问,究竟是我们这些平凡之人错了什么!’言毕,他便决然向后院走去,想要投井自尽。”
“乡邻劝他已至而立之年,也该担起养家的责任了。他却执意不肯放弃功名,每次都说‘再差一便可上榜’。如此又过数年,他的妻吴氏为筹备盘缠,白日洗衣,夜晚织布,不敢片刻停歇。每逢寒冬,她都骨节酸痛难忍,彻夜难眠。面对默默付的妻、不果腹的孩、街坊邻里的指责,张姓书生终于在某夜到前途无望,心灰意冷。”
“那夜的月光十分皎洁。张姓书生愤然走到井边,看到井中清晰地映着自己的影。他对倒映在中的自己吼:‘你不过是一虚影罢了,竟敢嘲我?’。没想到,中的倒影竟开问:‘你可知,雨为何是自上而降?’。张姓书生拾起一片瓦砾,猛力投向面,怒:‘我已决意离开这俗世,这时还需探究天地之理吗?’。人意料的是,中的倒影没有因面的涟漪而动摇分毫,依旧静静地重复着那个问题。张姓书生疑惑地凝视着面,最终低声答:‘雨滋万,顺应天地之理,使得万得以生长。雨自上而降,是天对万的恩泽’。”